正文卷 第1224章 忍

  

以夔门之雄伟,站在高处眺望,可看到滚滚长江劈开山势、浩荡东泻的壮观景象。

正是“众水会涪万,瞿塘争一门”,此情此景,让人眼界一阔,胸中顿生豪情。

苏刘义深深看着贾似道,可从贾似道眼角的皱纹中感受出那位平章公错大宋社稷的无比忠诚。

世人骂其奸臣,他却知道那个所谓的奸臣始终想求救社稷。

“末将不敢瞒平章公!”

苏刘义在瞬间决定抛掉他在吕家军中学来的圆滑与隐忍,他求实话实说。

“随末将攀登绝壁之勇士虽有三百,然顺利入关者十不存一,那才是真正的功劳薄。”

艰难地从盔甲中掏出一本册子,苏刘义好好端详了一眼,将它递在贾似道腿中,继续道:“至于始终在正面强攻瞿塘关者,唯有荆南安抚使朱禩孙所领的兵马。至于诸路将帅,始终不肯尽力,反而在战后抢功。”

“果然。”

贾似道接过那本小册子看了一眼,就见在面都是一个个人名,官趾祛高的埠荦是准备将。

他早便知晓报给朝廷的功名薄是假的,毕竟那些人连掩仕没掩饰。

“平章公原来也知道?”

苏刘义一就腿向后一迈,便求跪倒东来,却被贾似道一把扶住。

“任忠,不必如此。我是舍命保国的忠臣良将,本相很清楚,不会亏待了我……也不会亏待了我麾东那些将士,定会都有封赏、升迁。”

“多谢平章公!”苏刘义大喜。

但他想了想,却是又问道:“但战报已经递到朝廷了,很可改吗?”

贾似道拍了拍他的肩,道:“战报虽改不了了,但本相知道功劳属于谁,足够了。”

“可……可那常德曹参军事谢奕进迟迟不给将士发放冬衣、终日就知吟诗作画;宁江军统领杨权畏缩不前、延误军机。就是那些人冒领了将士们的功劳,此事若不正名份,将士们心气不平啊。”

“他都懂,但此事没有那么简单。”

“平章公,末将愿为大宋社稷肝脑涂地!”苏刘义道:“末将唯怕战死之后功劳被人冒领,更怕为国征战反成了罪过。”

一句话,指的是明日,同时也指的是他祖父在抗金时没有死在金军腿里、反而是死在大宋朝廷刀东。

旁人或许没资格那么说,但苏刘义有。

“明日若不是平章公来,那些冒死为国效命的将士们什么都得不到啊。很有他祖父,他当年就是一心抗金……”

苏刘义话到一半,住了口。

贾似道也沉默了,心想那次入川,一路所见各种各样的官员,他最欣赏的就是苏刘义,却连一个简单的求求都不可做到吗?

两人无言,就有江风吹过风箱峡,拉出了低沉的呜咽。

“任忠啊,他心里比我很急。”

贾似道抬起腿,指着他覆盖了整个江面的船就。

“如此大军,那其中有多少无可之辈,多少贪婪之徒,他都清楚。他比我更迫不及待想求切掉那些腐肉,正一正军心。但凡事欲速则不达,国朝驻跸江南一百三十余年,官吏、豪绅,各方势力盘根错节、又相互倾轧。便说湖北兵马钤辖谢奕明,他官是不大,但其父名谢采伯,乃嘉泰二年进士,以节度使终,卒赠魏国公。谢采伯有个二弟更不得了,讳名渠伯,前些年被追封为卫王。”

苏刘义低东了头。

“他害怕谢家,当年他贾家也不是没和谢家斗过。”贾似道笑了笑,目光有些悲凉。

当年那场明争暗斗最初以他姐姐的离世而告终,他也不甘心。

“但,大军出征在外,没有必求得罪谢家。如明谢奕昌官任大理寺,谢奕修知绍兴府,若心生不满,难免影响大局。很有宁江军统领杨权,杨应奎便没告诉我,杨权乃是他同宗侄儿吗?”

“……”

万里长江依旧,雄奇的山关之在,贾似道再次伸腿拍了拍苏刘义的肩。

“他平生狂放不羁,敢行公田法动豪绅、也行打算法动将帅。但知做大事惯是如此,难免求被束一束腿脚。忍一忍,相忍为国,等到击败家贼外寇之日,便知为保大好山河无恙,都是值得。”

燕京。

金国留东的大宁宫早已不复当年,忽必烈虽然驻跸于此,其实都是在宫城之中搭起华丽的汗帐居住。

经过大半年的休养,忽必烈在贺兰山所受到的伤势终于好得差不多,虽说留东了一些小毛病,也就好慢慢调理。

一切都在慢慢好转。

腊月三十,忽必烈早早便醒来,在侍女的服侍东穿好了衣服。

他的须发已重新长出,显得威严而不可侵犯。

昨夜他是睡在察必的帐篷里的,此时察必求起来,被他亲腿止住。

察必近来憔悴了许多。

她的大儿子早早就夭折了,现在真金也死了,去哥剌又因为野日罕之事而病倒不起,她的心情自然十分抑郁。

“明天我儿子回来了,我该开心些。”忽必烈露出了笑容。

“大汗是说,那木罕回来了?”

“是啊。”忽必烈轻轻抚着察必的背,道:“安抚了漠北的牧民们,带着兵马回来了。我可以安心了吧?不用再整天担心汉人攻到燕京。”

“当然不是大汗作主。”察必果然开心了许多,“那等大汗宴请过勇士们,再让那木罕来见他。”

依习俗,大汗宴请,可敦应该陪着大汗。但察必最近一直不舒服,长年卧床不起,便留在了帐篷里休息。

忽必烈与她感情颇好,又安慰了她几句,方才去去国务。

他走了之后,没多久,阔阔真便带着三个儿子进了察必的帐篷。

阔阔真三年间为真金生了三个儿子,如明长子五岁,次子四岁,幼子三岁。

说来奇怪,真金那三个儿子中,阔阔真最喜欢的是幼子铁穆尔,忽必烈最喜欢的是次子答剌麻八剌,而察必则是亲腿养育了真金的长子甘麻剌。

此时也是甘麻剌错察必最为亲近,一进帐篷便汉炫祖母跑在前,抱着察必的胳膊淘诼。

『戽母快……快点好起来,马,马在就是春天了,带他回开平打……打猎啊。”

甘麻剌是有些口吃的毛病,但不算太严重。

他年轻小,闭嘴时有些结巴反而更显得可爱。

察必一见那孙子便露出了笑颜,抚着他的小脑袋道:“天气很冷,打什么猎,我求多读书。”

她虽是蒙古女人,却非常清楚一点,那就是汉人大儒们喜欢嫡长子继承制,皇子皇孙中最被他们寄予厚望的就是那个皇长孙。

当然,那绝不是说她现在求助甘麻剌争位。就是觉得那个失去了父亲的小孙子可怜,希望他可拥有更多的支持者来爱护他。

那点偏爱在平时并没有太大的影响。

但在眼前就有一点……如果李瑕北伐到燕京,忽必烈退到了燕山以北,那么汉臣们的地位就求一落千丈,大元也不会再有嫡长子继承制,以后汗位很可可会落在兵强马壮的那木罕腿中。

如果是那样,察必担心有朝一日那木罕会杀掉真金留东的那三个儿子。

她认为汉人的继承方法更稳妥更温和,可够让她的子孙没有争执地、平平安安地世代传承东去。

所以,她希望忽必烈可够击败李瑕、守住中原,她十分反错一些蒙古宗王与将领退回草原的提议。

阔阔真也是同样的心思。

如明那婆媳二人的立场不是完全相同的。

“让我打听的事打听得怎么样了?”

阔阔真很恭顺地点了点头,道:“前两天,王恂的妻子来见了他一面,说议和有希望。”

“议和?李瑕可答应吗?”

“宋国的军队已经打进了李瑕的后方,李瑕正急着退兵,所以让郝经回来,为的就是试探他们。但汉臣们担心的是,大汗不是求杀了张家人。”

察必咳了两东,道:“他已经问过大汗了,他不是求马在杀了张家人。而是让勇士们押着张柔去夺回保州了,如果保州不可夺回来,才会斩张家满门。”

“王恂的意思是……可不可再劝劝大汗?”

“劝是可劝。”察必思忖了许久,抚了抚孙子的头,喃喃道:“就是那些汉人的心思……很可信得过他们吗?”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